
淨度
鑽石的淨度分級
淨度指鑽石表面和内部的天然內含物(內部特徵)的評級,淨度分級愈高,價格也會更高。
鑽石的淨度分級評定,從由 FL(完美無瑕) 最高 → I(內含物肉眼可見) 最低 ,共6級作為區分, 當中細分11種類別
在 1953,Richard T. Liddicoat以及他的同事建立了美國寶石學院 (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)分級制度以及淨度表。這是在 10倍鏡下面觀看所定出的淨度等級:
挑選淨度小秘訣 :
大部分人對鑽石淨度有很多的誤解,認為鑽石是完美無瑕,高淨度就是好。另一個常見的誤解,較高淨度分級的鑽石就會有更閃耀的光芒。這些說法都太片面了,鑽石的光芒、價值,除了淨度外,還有顏色,大小,切割的影響,所以不能以偏蓋全,這裡有一些能幫助你挑淨度的小秘訣:
「肉眼無瑕疵」
微瑕(SI)與輕微瑕(VS)鑽石的性價比最高,肉眼難以看見瑕疵,放大鏡下可以接受,不算明顯,價錢可觀。
所以定下顏色,大小後,憑肉眼的第一感覺挑選,肉眼乾淨的進行下一輪放大鏡比拼。在10倍放大鏡下再仔細看看內含物,挑選比較側邊或者放大鏡下內含物也不大明顯的鑽石。
當然最後還是憑肉眼挑出最順眼的那個就好了,這也是一種緣分。
鑽石的形狀與尺寸影響淨度。
您想購買超過一克拉的鑽石,或是在考慮特定的異形鑽(比如說,瑕疵在綠寶石形或是上丁方形的鑽石上會較易見),您可能會想多花一點錢,購買淨度較高的鑽石。
鑽石的胎記(淨度)的形成且獨一無二
透過地球板塊的運動,借由火山爆發推擠夾帶著含有鑽石的熔岩帶到地面上,當地底噴出的熔岩冷卻,會形成佈滿殘留鑽石的石塊,有些會被沖刷到下游,並聚積在河床或海岸線上,古早的鑽石,幾乎全部產自沖積礦床或在古河道中發現,鑽石是由「碳」元素經由地球自然的高溫高壓所形成,在成形的過程中不完全結晶化的「碳」會被困在已晶化的「碳」中,形成我們放大鏡中看到的黑點,隨著晶體的生長,原子結構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現象,令鑽石具有獨特的胎記,形成我們放大鏡中看到的內含物。
內含物在鑽石中極為常見,是每個鑽石獨一無二的胎記就像是人類的指紋一樣,西方有句諺語 No two diamonds are ever alike(沒有兩顆鑽石是完全一樣的),即標誌著鑽石的這一特性,即使是由同一間檢驗實驗室檢定出來,同樣淨度等級的不同2顆鑽石,其內含物和瑕疵的類型、位置、大小、數量、可見性也不盡相同。使用 GIA 國際鑽石分級系統™,鑽石會被指定一個淨度等級,即從無瑕級 (FL) 到具有明顯內含物 (I3) 的鑽石。
鑽石的淨度是指其無內含物和表面特徵的程度。沒有這些胎記的鑽石非常罕見,稀有性會影響鑽石的價值。
內部的瑕疵–稱為內含物
表面的缺陷–稱為表面瑕疵。
內含物(胎記)的五大因素影響淨度的評級,直接影響價值
類型
鑽石內含物的性質會影響其淨度等級,羽狀或雲狀會比其它內含物對清晰度的影響更大
位置
內含物位置會影響其可見性,內含物在桌面上的可見度高於鑽石腰下刻面或鑽石腰部附近
大小
大的內含物比小的內含物對清晰度的影響更大
數量
一顆鑽石可能會有許多小小的內含物,但仍具備很高的淨度等級,通常最大的一或兩個內含物會決定淨度評分
可見性
晶化不完全的黑色或棕色內含物容易看到,因為與白色或無色內含物相比,它們對清晰度的影響更大
你認識的胎記有幾多?
內含物 | 表面瑕疵 |
Bruise瘀痕 | Natural天然面 |
Feather羽狀物 | Indented Natural內凹天然面 |
Crystal晶體 | Cavity洞痕 |
Twinning Wisp孿晶紋 | Knot晶結 |
Cloud雲狀物 | Laser Drill Hole內部雷射鑽孔 |
Pinpoint針點 | Extra Facet額外刻面 |
Needle針狀物 | |
Chip缺口 |

